摘自新华网 (来源:新闻晨报)
“我有勇气面对不同的声音,不管是哪一方面它都会对我有帮助;很多事情,你要接受,要面对,人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追求。”
5月在戛纳看了《2046》,6月在上海又看了《茉莉花开》,给记者的感觉是好象看到一个陌生的章子怡。脑海里一脸骄横的“玉姣龙”的烙印开始转淡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时而癫狂、时而忧郁,时而妩媚、时而端庄的女人,虽然并非完全的“炉火纯青”,但那种突破和转变却很明显。这种感觉有几分像当年看《阿虎》,当时惊喜地看到刘德华“开窍”了:只不过刘天王用了二十几年,而章子怡却只用了短短几年。
章子怡对此的解释是:演《2046》让我吸取了最宝贵的经验,那就是:演的时候,不去多想,不去设计……
第一把火:用梁朝伟来“练”
镜头:挨了一个巴掌后,梁朝伟仍然嬉皮笑脸地硬要将礼物塞到“舞女”章子怡的手中,章子怡从最初的坚决,到慢慢地态度软化,梁朝伟从身后抄向她,然后将礼物再次送到她手中,她期间冷笑了一下,也没有拒绝,而梁朝伟乘机死死连同礼物一并按住章子怡的手……(影片《2046》印象)
如果说,章子怡的“蜕变”没有运气成分,也不客观。因为放眼中国,几乎没有一个年轻影星能够得到拿梁朝伟、陈冲这样的“文艺片”大腕当陪练的机会。章子怡对此的回答是:演戏其实是个学习和磨练的过程,象一个沙坑,慢慢去填,越来越厚,越来越高。
章子怡对于《2046》中和梁朝伟一起拍对手戏很有感触。她说,和梁朝伟一起演,整个人演得很有激情,两人是相互刺激,一起不断地摸索,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怎么处理,但是两个人的刺激会影响到人物的塑造。她认为自己在演了《2046》后得到了一个最宝贵的经验,那就是:不要多想,不要去设计。她说:“过去我会考虑怎么一步一步表现,3分钟以后是不是应该落泪,但是通过那部戏,我慢慢转变了感觉。《茉莉花开》是我在《2046》之后拍摄的,当时我的想法就是用轻松和平静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人物。”
谈到陈冲,章子怡用“小字辈”来形容自己。她说,剧组里开玩笑说,里面就陈冲的资历最高,虽然年龄不是最大,但是从影的历史最长。她赞叹道:陈冲是一个很“放”的演员,她的激情来得非常快,而且真实。之前在《卧虎藏龙》里和杨紫琼演对手戏,最大的问题是,杨紫琼的角色和她之间的亲情其实没有那么直接,但是影片《茉莉花开》中,她和陈冲的两个角色之间有亲情关系,所以两个人每天演戏都是在相互激励着,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。
第二把火:从侯咏身上“偷”
镜头:倾盆暴雨中,怀有身孕的“花”(章子怡扮演)因为体力不支跌倒在消防栓旁,一个产妇的哀号被漫天的雨花淹没,她用尽力气努力撑开流血的双腿,摸索着打开随身携带的“保健盒”,取出纱布和剪刀,亲手去迎接新生命的诞生……(影片《茉莉花开》印象)
记者原以为章子怡对这个在4月早春里,穿着裙子淋了7个通宵雨才完成的镜头印象最深刻,会滔滔不绝地叹苦经———没有想到,她只是轻轻一句话带过说:呵呵,对的,嘴巴上生了湿疹,还不是给淋的。
她说,其实她印象最深的镜头和导演侯咏有关,那段戏拍的是“莉”跪在铁轨边痛哭卧轨而死的丈夫。她没有能够一下子进入感觉,导演在她身边说了三分钟的话,三分钟以后,她就爆发了出来。她说,我之前跟侯咏的私交就不错(章子怡的《我的父亲母亲》就是侯咏掌镜),当时他跟我说的是和他亲人有关的一段经历,我听了他的故事以后,心就不禁绞痛起来……我很感谢侯咏,他平时不多说话,关键的时候点拨一下。
记者问她:不过侯咏最后好象没有将影片中的这个镜头的悲惨程度放大,而是很快收住了。章子怡对此表示赞同。她说,我看过影片,(这个镜头)拍的时候强,但是看的时候却不是最爆发的,很快地就转过去了。我想,导演一定是很果断地将这个镜头截了,不想特别“煽”。记者之后求教了侯咏,结果和章子怡分析的相同。他告诉记者:这个镜头一共拍摄了三条,第三条最“厉害”,但他最后用的是第二条,理由是:为了不让观众过分陷入情绪。
这是个细节。记者采访过很多演员,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:就是那些被称为演技派的明星都很有“导演欲”。而章子怡似乎也开始逐渐显露出这样的特点:她跟记者探讨过《十面埋伏》中张艺谋如何面对大雪“随机应变”,感叹“做一个导演很重要的素质是果断”,也反驳了记者“王家卫没有计划,想到哪拍到哪”的猜测,辩解道“他其实是太有计划,每个角色在拍摄前,在他脑海里就已经成型”。即便是一人三角拍摄《茉莉花开》,她也忙中偷闲,不时思考着陈冲角色的心理变化。
第三把火:向观众“讨”感受
镜头:随着“好一朵茉莉花”的歌声响起,银幕上,章子怡的笑容慢慢淡出,永华影城的观众席上开始慢慢响起掌声……记者询问身边观影的一位老上海,你觉得:章子怡演得像上海人吗?老先生一边鼓掌,一边很深刻地反问:演得像不像上海人有什么关系?(《茉莉花开》放映结束印象)
记者和章子怡通电话之前,刚看完影片《茉莉花开》。她很开心地将记者称做“我的第一个观众”,并详细地询问上海观众对于影片的感受。记者问她:为什么那么关心观众的感受?
她很认真地说:“观众的反映很重要啊。他们说好的,说不好的,我就可以直接地发现我的‘得’在哪里,‘失’在哪里。我想从你这里听到不同的反映。你知道吗?我现在在日本拍戏(通话时间是日本晚上时间24时左右),之前一场戏刚刚拍完,明天8点钟,我还要起来拍摄,我那么急地想从你那里知道观众的感受,是因为很可能你现在说的,我明天拍摄的时候,说不定就能够用上去,虽然我拍摄的不一定是和之前一样的戏……”
记者问她:但是你知道,一些观众的评价也可能很尖锐。
她告诉记者:“在没有经过《2046》之前,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可能塑造像《2046》里那样一个个性化的人物。但是,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别怕,要有勇气面对和尝试。我有勇气面对不同的声音,不管是哪一方面它都会对我有帮助;很多事情,你要接受,要面对,人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追求。(新闻晨报 记者李建中)